✕
  • 首页
  • 系所介绍
    • 系所简介
    • 系所历史
    • 创始人
    • 组织架构
  • 师资队伍
    • 顾问教授
    • 教师名录
    • 退休教授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专业教学实验室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国际交流
  • 成果转化
  • 校友天地
    • 青葱岁月
  • 联系我们
  • 系庆专栏
  • 首页
  • 系所介绍
    • 系所简介
    • 系所历史
    • 创始人
    • 组织架构
  • 师资队伍
    • 顾问教授
    • 教师名录
    • 退休教授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专业教学实验室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国际交流
  • 成果转化
  • 校友天地
    • 青葱岁月
  • 联系我们
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
  • 焦点新闻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 讲座信息

20

葛爱明团队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优秀专利奖

2020年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葛爱明副教授团队的“一种理论无损光效的LED光全反射准直系统”获得中国优秀专利奖。 该专利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朗伯体分布的LED光的理论无损光效准直的原始创新,与传统的光准直相比,理论光效可以达到100%,不仅可以做到精准配光,降低眩光,优化光斑,消除色散。可以应用于室内,室外,以及航空、汽车等特殊领域的精准配光照明。 团队与合作企业成功研发了系列化的LED汽车前照灯,高效节能的路灯,高杆灯,投光灯,防爆灯等。已应用于北京故宫、中科院、清华大学校园、天津、大连、西安、成都、重庆、佛山等单位,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照明产品,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应用前景广阔。 围绕该专利,发表38篇学术论文,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15项,外观设计3项,欧美日本发明专利4项,形成了高品质配光技术专利群。为我国推广高效节能与优质LED照明在国际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相关成果于2016和2014年

18

复旦大学p型氧化镓深紫外日盲探测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据悉,复旦大学方志来教授研究团队在高质量p型β-氧化镓薄膜与高性能MSM型深紫外日盲光电探测器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结果以“P-type β-Ga2O3 metal-semiconductor-metal solar-blind photodetectors with extremely high responsivity and gain-bandwidth product”为题,于2020年5月15日在《Materials Today Physics》上在线发表https://doi.org/10.1016/j.mtphys.2020.100226 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在紫外透明电极、高温气敏传感、深紫外探测以及高压功率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其中深紫外日盲光电探测器在保密光通信、导弹预警与跟踪、电网安全监测以及森林火灾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材料生长与器件制备技术备受关注。 目前,氧化镓的p型掺杂仍面临巨大挑战,甚至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这是高性能的氧化镓光电器件和电子器件应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P型氧化镓制备困难主要源于其价带组成(深

06

田朋飞团队︱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综述:Micro-LED显示全彩化关键技术

近日,《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主编邀请复旦大学田朋飞副教授等对Micro-LED显示全彩化关键技术“Growth, transfer printing and colour conversion techniques towards full-colour micro-LED display”撰写综述文章。(https://doi.org/10.1016/j.pquantelec.2020.100263),《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杂志为国际知名review期刊,3年平均影响因子8.95。该综述论文由复旦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完成,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小洁、田朋飞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田朋飞副教授、台湾交通大学郭浩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系统阐述了实现全彩色micro-LED显示的生长技术、转移打印技术、颜色转换技术,论文对三种关键技术的机理、实现方法、优缺点进行着重介绍。Micro-LED的生长技术可以实现超高分辨率显示,文中主要讨论了纳米线LED、多色量子

12

张树宇课题组实现超宽时间窗口的反溶剂辅助钙钛矿成膜

近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光源研究所张树宇副研究员课题组利用稀土离子掺杂实现了超宽时间窗口的反溶剂辅助钙钛矿成膜。3月10日,该研究成果以“Trivalent-Neodymium Additive Modulated MAPbBr3 Perovskite Nucleation and Growth: Ultrawide Processing Window for One-step Fabrication of Efficient Light-Emitting Perovskites”为题发表在《先进电子材料》(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杂志,并被选为封面文章(Inside Back Cover)。图1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杂志三月份的Inside Back Cover 钙钛矿光电子器件近年来发展迅猛,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钙钛矿薄膜制备中最常用的反溶剂辅助溶液法对反溶剂滴加工艺要求严苛,反溶剂滴加需要精确把控在3-5秒的工艺窗口内,限制了其在商业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

13

复旦大学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高电子迁移率和开关比的超薄单晶(010)β-氧化镓纳米片

据悉,复旦大学方志来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制备了生长取向可控的超薄单晶(010)β-氧化镓纳米片。其研究结果以“Nanowire-Seeded Growth of Single-Crystalline (010) β-Ga2O3 Nanosheets with High Field-Effect Electron Mobility and On/Off Current Ratio”为题,于2019年4月10日在《Small》上在线发表(DOI: 10.1002/smll.201900580;2019年即时影响因子为10.6)。 β-氧化镓作为一种新型超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具有高介电常数、高击穿电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优异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在紫外透明电极、高温气体传感器、日盲探测器和功率电子器件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超薄β-氧化镓纳米片可用于制备高电流密度、高开关比、低亚阈值摆幅的场效应晶体管和快速反应、强光响应能力的日盲探测器。遗憾的是,已报道的β-氧化镓纳米片生长方向不可控、晶体质量一般,很难用于相关器件制备。现阶段,国际上通常采用机械剥离的方法来获得可裂解的(

05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田朋飞副教授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其文章在国外发表并光学和光电子领域的权威媒体Laser Focus World以Newsbreaks报道

近期,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田朋飞副教授等研究了基于RGB激光白光光源的水下通信和照明,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激光白光光源的高速水下无线光通信和高效率水下照明”以Laser-based white-light source for high-speed 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high-efficiency underwater solid-state lighting为题,在2018年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光学和光电子领域的权威媒体Laser Focus World以Newsbreaks报道了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专业认可和赞许。 水下光通信具有高带宽、高通信速率、距离长、通信保密的优势;同时,由于海洋对不同发光波长的光的衰减不同,白光水下照明尚需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研究可应用于海洋地质勘探、近海油田开发、海底观测、水下物联网、水下摄影、水下无人机和潜水员所需的通信和照明的应用场景。针对以上应用场景,该研究团队在2017年展开了基于520 nm绿光激光二极管水下无线光通信的研究,实现了水

28

“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先生铜像在复旦大学揭幕

2月12日,“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先生铜像在复旦大学揭幕。蔡祖泉先生家人,复旦大学在职教师代表、退休教师代表、校友代表等出席揭幕仪式,并在发言中回顾了蔡祖泉先生对照明的贡献和深厚影响。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系主任郭睿倩与蔡祖泉先生女儿蔡中敏共同为铜像揭幕。“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先生 蔡祖泉(1924-2009),浙江余杭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普通工人,却依靠自学和实践,成长为一名著名的电光源专家。由于他在新型电光源方面发明众多而被人称为“中国爱迪生”。 60年前的中国尚不能自主生产灯泡,电光源研究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上世纪60年代,蔡祖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开始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1961年,蔡祖泉着手研制国内的第一盏新型电光源——高压汞灯。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复旦电光源楼 蔡祖泉克服种种困难,带着科研人员硬是用打铁的方式,把厚钼片一层一层地敲薄。就是靠这种“土办法”,使得试制工作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他开发的新光源、新灯,让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得以改变。 “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成为这位“中国爱迪生”最广为流传的一

09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团队荣获第二届创新挑战赛(上海赛区)现场优胜奖

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大赛(上海赛区)于2017年12月29日在奉贤区南郊宾馆举行,大赛现场选择了五个待解决的难题,十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大赛共设置十多个奖项,分别奖励需求方,技术服务机构和挑战者。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刘克富教授带领的团队作为挑战者之一参加了这次大赛,他们针对环保企业提出的“挥发性有机废气VOC治理”技术难题,提出“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治理技术”方案,被大赛组委会遴选为现场路演参赛挑战队之一,经过现场专家答辩,竞争性对接、比拼,得到了专家评审团和企业一致认可,最终脱颖而出,获得现场优胜奖,获得10万元奖励。 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是由科技部牵头,科技部火炬中心,上海科委,上海教委,奉贤人民政府主办,由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奉贤科委,114产学研平台共同承办。短短两个月时间,大赛共收集了里200多个企业需求,其中征集国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挑战者156名,海外挑战者6名,吸引了十多家创新服务机构加入,创新挑战赛旨在精准解决企业难题,推动企业技术更新换代,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

  • 第一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尾页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邮编:200438电话:(86)021-31242633

内部登陆 下载专区

Copyright © 2024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18209号-1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