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实践第一,勇于创新

发布时间:2010-07-24 

       实践第一,勇于创新

       蔡祖泉教授已离我们而去,他的音容笑貌及和蔼可亲的形象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1965年,我从中科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物理系电光源实验室工作。参加一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蔡教授安排我进651工程课题组研制25 kW水冷电极短弧氙灯。由于我学的是固体物理,到复旦后要从事气体放电光源的研究和开发,在开始时碰到了不少的困难。蔡教授对我说,学物理的搞什么都可以,要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项目的实践中学习气体放电光源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安排我学玻璃吹制技术,要求我能独立搭建玻璃真空系统,掌握放电光源实验室操作技能。于是,我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回寝室看书。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书本上理论的理解有了深化,深切体会到毛主席《实践论》书中"实践——理论——实践"的无比正确。
       在651工程项目中,由于放电电流高达600安培,故阳极结构的设计极为关键。国外采用纯铜阳极,但水冷结构很复杂。开始时,我们也用铜作阳极。实践中发现,由于铜的熔点较低,若水冷稍有问题,阳极立即被烧穿。蔡教授带领大家攻关,集思广益,最终设计出了钨-铜复合结构阳极。在此结构中,和电弧接触的阳极前端为钨块,钨块和铜焊接在一起。于是,电弧加热钨块所产生的热由经水冷却的铜件导出。该结构可充分利用钨的耐高温特性和铜的热导高的特性,理论上是成立的,但不经过实践仍是纸上谈兵。蔡教授亲自和我们一起从事新型阳极的开发。该阳极头前端的外形为球冠状,故要求钨块也要被加工成球冠状。由于那时只有5毫米厚的钨板,第一步就是要设法将其加工成球冠状。此时,蔡教授安排用砂磨法从钨板上割下一块所需直径的园板,同时加工了相应尺寸的凹模。将放在凹模上的钨板用氢氧焰加热至通红后,亲自用特制的锤子捶打钨板,将其捶打成球冠状, 再安排我们用真空钎焊法将成形的钨板和无氧铜焊接在一起。最终,创造性地制成了新型的阳极。采用我们的新型阳极,只要简单的水冷机械结构,就可达到项目的要求。通过651工程项目,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从蔡教授那儿学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搞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是创造性的劳动,没有资料可以借鉴,只有勇于实践,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创造性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蔡教授安排我们出国进修。他对我们说,也要出去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研究开发的,要学习人家的实践经验,回国后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出国二年期间,虽然所研究的课题和我在复旦的工作毫无关系,遵照蔡教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诲,边学边干,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做出了成绩,为今后的研究开发工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基础。
       蔡教授经常带我们下企业参观学习,和企业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第一线的情况。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要求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并要求我们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为国民经济服务。在高品质紧凑型荧光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中,我深入工厂车间,学到了不少大规模生产紧凑型荧光灯的知识,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工艺技术问题。蔡教授实践第一的理念让我终身受益匪浅。
       蔡祖泉教授实践第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     方道腴

Copyright (C)2015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   邮编:200438   电话:(86)021-31242633